找到相关内容10272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:拣择受戒戒

    教身所著袈裟,皆使坏,与道相应,皆染使青、黄、赤、黑、紫色,一切染衣,乃至卧具,尽以坏,身所著衣,一切染色。 受戒不得拣择,但受戒与否,如何区别,所以应教受戒者身披袈裟,袈裟代表受了戒,梵语袈裟,此云福田衣、又名莲花服、又名离尘服,受了戒就能远离六尘,不被六尘所染污,身心清净。袈裟是甚么颜色?离开世间的五,坏了世间的五,还归本色,与道相应,因为一切从无色而有,坏归无色,无色就是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1/16184396783.html
  • 色蕴的生,住,味,患与离弃

      ,rupa,受,vedana,想,saññā,行, sankhara,识,viññānam。这五蕴是愚痴无...六内入。  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‘我’或‘我的’诸‘’;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,不论是过去、现在、或未来的‘’,或从空间上来探究,不论内、外、粗、细、美(高贵)、丑(低下)、远、近的‘’;若正确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2084681.html
  • 支遁 般若义理

    篇》注引支道林集《妙观章》云:  夫色之性也,不自有色。不自有,虽色而空。故曰即为空,色复异空。  《大正藏》卷六五安澄《中论疏记》引《山门玄义》云:  其(支遁)制《即色论》云:吾以为色即是空,非色灭空,斯言矣,何者夫色之性,不自有色,不自有,虽色而空;知不自知,虽知恒寂。  比观这两条史料,可以说,即色义的中心论旨就是“即为空,色复异空”。按前后文意,“色复异空”恐怕是“非异空”之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23256007.html
  • 止于一念

    眼睛睁开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,然后再慢慢的将眼睛闭上,在闭上的那一刹那,这个时候的“我”就可以马上先静住,先去抓住一些什么;也就是“我”再去注意自己的意念当中起了一些什么?或者是在尘缘境当中,我静住之后去抓住一些意念的生起,然后再止于一念,这是一种止于一念的方式。    又如我们眼睛闭上的那一瞬间,这个时刻从尘缘境当中,先抓住意念的生起,然后我再去跟它相应,再止于这一念,这个方式刚好跟前面相反...

    佚名

    |止观|禅修|禅定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12/2005533487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请简单谈一谈"十二缘起"。

    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。"有"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?有的缘是(4)取(Upqdqna)。取是追求执着的意思,追求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欲,执着可爱事物为我所有,这叫做取。由于以自我为中心...如眼(根)对红色(境)时,红色剌激眼根,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。根境识三者会合,才发生红色的触(反应),所以触依存于六入。六入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六根, 是传递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(法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21423810700.html
  • 问:十二缘起如何理解?

    rsquo;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?有的缘是(4)取。 取是追求执著的意思,追求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欲,执著可爱事物为我所有,这叫做取。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著,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。取又以(5)爱为缘。爱...反应),所以触依存于六入。六入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六根, 是传递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(法,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,是意根的物件)六境的机能。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,因而说到(9)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20190578236.html
  • 僧肇的“住真空”

    殊论,纷然交竞”。围绕着般若性空义,所出现的“六家七宗”是指本无(本无异)、心无、即、识含、幻化、缘会。按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,即心无、即、本无。因为这三个派别有偏于中观大乘般若性空的本意...竺法蕴等,其基本观点是“无心于万物,万物未曾无”。意谓心不执著于外物,而万物本身并非是无。认为只要从精神上排除外的干扰,在心灵深处保持一种寂静的心状,至于作为外色的“有”的存在可以不去管,也用不着去...

    欧阳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4178610.html
  • 佛陀解释的二十种萨迦耶见(身见)

    地,诸比丘,未曾闻法的凡夫认为是如此:‘这是我的;这是我;这是我的自我。’他认为受、想、行、识是如此:‘这是我的;这是我;这是我的自我。’行走的时候,他靠近这五取蕴而行走;站立的时候,他靠近这五取蕴...凡夫未见圣者,未善巧与未调伏于圣者之法(四圣谛);未见善士,未善巧与未调伏于善士之法,他认为(一)是我,或(二)我有色,或(三)在我之中,或(四)我在之中。他认为受是我……他认为想是我……他认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4349269.html
  • 十二缘起法的南传上座部的解释

    梵天众天的化生有情在结生时,现起眼、耳、心所依处及命根(九法)共三十九法及三非色蕴的名色法。无色界只有三非色蕴的名法现起。于无想天只有命根九法的色法现起。   4. 名,名法(心与心所法)和色法(四大种与四大所造色)。名是指与果报识相应的诸心所,是指业生色。因何有名呢?何缘而有名呢?因于识而有名,缘于识而有名。佛说:「识因缘故起,我说识因缘故起,识有缘则生,无缘则灭。识随所缘生,即彼缘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2885042.html
  • 《真唯识量》略释草

    上的不同之处。   上例的宗支,五言二句十个字,分为宗依、宗体的两部分。宗依主要是“”字,又称作前陈、有法、所别等名;宗体是“定不离眼识”五个字,也叫后陈、法、能别等。宗依、宗体二者,虽然各有不同...八个字,称为因支,它在三支中居于重要地位。首先它必须对宗支的“定不离眼识”,要给以有力的支持。如果宗支的论题没有因支的有力支持,那么宗支的论题不只不能成立,而且还要受到敌论者的谴责和使论题遭到破坏。...

    宽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32138810.html